臺灣傳統為農業社會,耕作之餘發展出來的婚喪喜慶在當時可視為休閒,如同現代人藉由電影、音樂、逛街等方式放鬆及娛樂。而這些禮俗的籌備,都仰賴親戚、鄰居的協助,才能如期完成,不若現在有禮儀社、婚禮顧問公司等等,可以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只要「當事人們」記得露臉出席即可。
但當工商社會漸起,臺灣人並未放棄其民間信仰與祭祀等禮儀,許多人家中仍然有公媽的神主牌位或神明廳,以早晚一柱清香供奉。更加顯著的是,一年一度媽祖進香活動,透過網路傳播,甚至吸引許多外國人參與。顯見「傳統」並未被臺灣人放棄,但原本具有各地方特色的儀式文化,是否可能因為法規(如:《殯葬管理條例 》)或專業技術考試(如:禮儀師執照※註)要求背誦制式的答案,而使得禮俗趨向單一化呢?又或者喪葬從業人員隨著時間累積實務經驗,逐漸理解不同習俗,進而將其保留。
去年三月家裡辦喪事,將期間個人觀察予以整理,以此為文記錄家族中的祭祀習慣。我的家裡大部分傳統儀式是由阿嬤傳承予媽媽,輔以協助我們進行喪禮儀式的道長(以下稱邱先生)與家人的對話內容,進行整理。
你的姓氏不是你的姓氏
1931年公布之民法第一○○○條規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當事人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此條至1998年才修法,使夫妻雙方可保有原本姓氏。從民俗的角度來看,「冠夫姓」保障媳婦得以進入夫家的神主牌。若家中有神主牌位,可發現上頭寫著「O姓歷代祖考妣之位」,「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若沒有冠夫姓,能不能入神主牌呢?祖先又是否知道你是這一家的人呢?
特別想提一個個人覺得有趣的事情,日本女性結婚後,通常會將姓氏更改為夫家姓氏,與臺灣的冠夫姓不同,是直接更改。曾經有到日本寄宿家庭生活的經驗,當時home媽好奇的問我爸爸跟媽媽的名字,她對於媽媽的姓氏和爸爸與我不同這件事,感到很困惑。對於日本人來說,全家擁有同樣的姓氏是正常、通俗的,孩子成長過程了解父母具有相同姓氏,自然養成如此價值觀。
同樣為漢文化圈一份子的日本和臺灣,對於姓氏看法大不相同,臺灣人爭取女性自覺,拒絕冠夫姓、拒絕成為丈夫(或夫家)的附屬品。日本人則習慣「合群」,若家中有人姓氏不同,仿佛被孤立,也顯得太過特別。因此大部分仍贊同夫妻同姓的習慣,並由女性結婚後更改自身的姓氏。
拜公媽(kong-má)
祭祖,臺語為拜公媽。基本上由媳婦負責處理一切事物,以前是冠夫姓成為夫家人的媳婦準備,合理。不過,現在是誰主要負責呢 — — 還是媳婦喔,而且是沒冠夫姓的那種。
我大致將其分為兩種,一是常態性初一、十五點香(tiám-hiunn),早晚各一柱香,一是依不同節日準備各式供品祭拜。節日中再區分為以下兩種:
一、三大節日(台語:做節)(非傳統三節,即春節、端午、中秋)分別為總忌、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日及除夕。
三大節日中,農曆三月初三在我們家為一年一度的「總忌」*,阿公阿嬤都未過世前,媽媽被交代需在特定的兩個日子進行祭拜(應為我阿公的阿公、阿嬤的祭日,由我往上數四代),阿公過世後,我們改以他的祭日進行總祭,原先那兩個日子便不再祭拜。
總祭依據邱先生所言,總祭源自客家人的習俗,於重陽節(九月九日)當天進行祭祖,但河洛人通常以長輩過世當天作為總祭。參考論文〈台灣民間祭祖習俗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陳林二姓為例〉(葉玟芳,2007)裡提到,透過對先人生日、忌日之祭祀,是孝道的表現同時表達思念之意。依各地風俗不同,通常死後十年或更久的先人,有些家庭不再單獨舉行「作忌」,而是和於重陽節或其他節日,共同祭拜。另外論文〈現今台灣民間公媽牌奉祀的演變〉(英俊宏,2014)則表示,因工商時代,無暇替每位先祖進行個人忌,因此出現總忌。於重陽節祭拜原為閩南人,尤其漳州人之禮俗。此篇研究與邱先生所言有所不同,但各種風俗的來由總有各式各樣的說法,身為一個沒有親身研究過這項習俗的人,無法斷言誰對誰錯。
三大節日時,需準備的祭品較多。包括熟牲禮、四果、飲料、餅乾、泡麵、湯、一鍋飯,加起來大約十盤左右,並擺上碗筷與酒杯,請公媽享用。除夕還需特別準備長年菜(南部為帶根菠菜)和年糕(甜粿tinn-kué)。
二、其他節日根據媽媽的筆記內容,寫著元宵拜花生和餅乾,冬至則為湯圓、粽子,但印象中現在好像只有拜冬至了呢。
拜飯
以上祭祖的時間為一般狀況,當家中有親人過世時,服喪的一年期間內,多了一道「拜飯」(又稱「捧飯」)的程序。首先,先人過世後隔天,至出殯、告別式後,每日早晚需拜飯。儀式結束後至對年(過世滿一年),每逢初一十五必須拜飯,拜飯一天只需拜兩餐,早上約8、9點,下午大約4、5點。
關於拜飯,參閱誠業禮儀公司網站說明,傳統上吃飯時長輩動筷後晚輩才能吃,拜飯如同在每一餐仍請先人先吃飯,以表示孝順之心。而儀式後一年內為什麼要拜飯,他則解釋為初一十五受到地球磁場影響,人的情緒波動也變大,因此透過無形的寄託,才能獲得心靈安慰。
拜飯準備的內容,和一般吃飯相同,簡單的飯菜、魚肉即可。而有些人忌諱,覺得拜飯的飯菜不能吃,傾向於以廚餘處理。在我們家的做法,拜完後的飯菜熱一熱一樣拿來吃。
基於各種(我本人)不專業的情況,整理了兩類與祭祖相關的民俗活動。
對於「傳統」是什麼,現代人該如何維持或進行調整,邱先生在對我們交代各項禮俗時,曾經說「與時俱進」非常重要。許多人天天外食,沒有餘裕準備三餐,拜飯時一定得自己煮嗎?當然不是。他建議我們,忙碌時購買便當代替也可以,因為對於現代人來說祭祖重要在於誠心。
但若時間倒轉,回到農業為主,女性大多為家庭主婦的時代呢?
各式各樣婚喪喜慶的活動,都是鄰居、親戚閒聊的話題。準備的祭品太少、種類太少、準備錯(一般祭拜時水果不用番茄、釋迦,農曆鬼月祭拜好兄弟,則不使用鳳梨,音同「旺來」),那你就準備落人口實。
邱先生跟我們提到,關於總祭的日子,各地有不同的習慣,我們村子和A村習慣一樣,不代表和隔壁B村相同,他對於傳統禮俗的認知,來自於父親的傳承。若喪家對於儀式上有任何問題,例如怎麼拜?哪一天拜?他會提供原則上的建議,實際上如何進行,則由各位後輩子孫自行討論決定,並且依參與者方便的時間為準,並無強制性要求。
制訂法規或供參考的統一性原則,有助於人們參照,另一方面,但也可能抹煞了多元的地方性樣貌。民俗是約定俗成的行為,並非一板一眼的法條,當人們的生活中不再依循先人傳承下來的民俗生活,民俗不再是民俗,而是僅存於書籍、博物館中的歷史產物了。
-yu-
※註解禮儀師:內政部於2012年通過〈禮儀師管理辦法〉,旨在提升禮儀師專業形象,吸引優秀人才加入殯葬業行列,並扭轉過去臺灣人民對於喪葬從業人員之負面觀感。禮儀師之資格,包括領有喪禮服務職類乙級以上技術士證、修畢國內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專科以上學校殯葬相關專業課程20個學分以上,及具備92年7月1日以後經營或受僱於殯葬禮儀服務業實際從事殯葬禮儀服務工作之資歷2年以上。
參考資料
- 台語唸法、羅馬字來源:iTaigi 愛台語 https://itaigi.tw/
- 黑波克-日本夫婦同姓制度(一):對很多日本人而言,夫妻不同姓會動搖他們的世界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1178
- 林茂賢–過年民俗想看覓|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臺灣年俗http://think.folklore.tw/posts/242